银行巨头化石融资暴增20%,8690亿美元引爆气候危机
全球银行圈突然刮起一阵"逆风"——就在我们以为金融业正集体转向绿色未来时,一份报告却揭开了令人错愕的真相。
银行们突然调转船头,化石燃料成香饽饽
最近,气候运动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像一颗炸弹,炸醒了环保圈。摩根大通、花旗、美国银行这些金融巨头,今年竟把化石燃料融资额一口气推高了20%以上!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增加了1620亿美元,总额冲到8690亿美元。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标志着自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以来,化石燃料融资首次掉头向上,狠狠打了当年那些"净零承诺"的脸。
看看这组扎心数据:
年份 | 化石燃料融资金额(十亿美元) |
---|---|
2021年 | 922.3 |
2022年 | 786.7 |
2023年 | 706.9 |
2024年 | 869.4 |
摩根大通稳坐"头号金主"交椅,今年给化石燃料塞了535亿美元,比去年多出三分之一。虽然他们辩解说自家数据更准确,还强调每投1美元给高碳能源,就配套1.29美元给绿色能源,但这辩解在飙升的化石投资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欧洲的巴克莱也不遑多让,融资额暴涨55%,冲到354亿美元。他们嘴上说着"既要满足能源需求,也要扩大清洁能源",甚至搬出"近千亿可持续融资"当挡箭牌,可这些漂亮话盖不住煤油气的刺鼻味道。
更让人心凉的是,花旗、美银这些曾高调加入净零银行业联盟的巨头,今年竟纷纷退群。一边悄悄撕毁气候承诺,一边疯狂给化石燃料输血——花旗去年多塞了100多亿,美银紧跟其后。他们嘴上挂着"能源转型"、"支持低碳经济",可账单上的数字,比任何声明都诚实。
气候危机在沸腾,银行钱包在燃烧
讽刺的是,银行们开足马力给化石燃料输血的这一年,地球刚刚经历了史上最热的12个月。极端天气在全球轮番上演,海平面上升警报频传,而手握资本命脉的金融机构,却选择在这个当口猛踩油门。
这背后藏着怎样一盘棋?
新媒网跨境观察到,美国政治风向的转变像一只无形的手。特朗普政府可能重返白宫的前景,叠加对《巴黎协定》的消极态度,让华尔街嗅到了"宽松监管"的味道。尤其二叠纪盆地等区域的油气并购交易火爆,银行家们怎会放过这块肥肉?
再看东方,中国的银行依然是全球煤炭融资的"主力军",汇丰被指在化石燃料政策上"开倒车",连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都黯然离职。日本银行则扎堆涌向天然气项目,瑞穗银行闷声发大财。
当承诺变成废纸,谁能按住银行的手?
"今年,银行彻底露出了真面目。"报告作者露西·平森的话像一记耳光。在创纪录的高温下,金融机构一边抛弃气候承诺,一边加倍资助导致气候灾难的产业。这不仅是商业选择,更像一场危险的赌博——赌地球的承受力,赌人类的未来。
摩根大通们或许觉得,只要账本好看,股东满意就够了。但新媒网必须指出:当飓风掀翻沿海分行,当干旱摧毁农业贷款客户的田地,当供应链因气候灾难频频断裂,再漂亮的财报也只是一张脆弱的纸。金融资本与地球生态深度绑定,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银行的金库或许因化石燃料而充盈,但若押错了星球的未来,一切财富终将化为泡影。此刻的疯狂扩张,像极了泰坦尼克号上的最后狂欢。问题是,这艘大船,我们都在上面。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