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IPO梦碎!跨境老牌营收下滑,83%命悬5客户
企业想在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上展现风采,借着这股东风扶摇直上,登陆A股几乎是所有中国企业绕不开的梦想。可这扇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哪是那么好进的?
咱们看看影石Insta360,这家在运动相机领域可是响当当的“扛把子”,早些年在A股IPO过会后,也曾被一纸批文卡了整整三年。好在最终它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和不懈的坚持,熬出了头,成功上市。但更多的企业呢?恐怕连这份“熬”的机会都抓不住。
最近,新媒网跨境获悉,出口照明圈里就传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消息——厦门东昂科技,这家在专业移动照明领域深耕了17年的老牌企业,突然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发行股票,并撤回了北交所的上市申请。这已经是它第二次冲击资本市场,却依然铩羽而归。
说起东昂科技,这家公司早在2008年就在美丽的厦门扎下了根。这些年来,他们手里的“家伙事儿”可不少,从能弯能折的折叠灯,到光照范围广、亮度足的泛光灯,再到方便携带的口袋灯、笔灯,产品线覆盖得挺全面。他们的产品主要服务于专业维修、户外作业等对照明要求高、使用环境复杂的场景,可以说是在一个细分市场里做得有声有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单单折叠灯和泛光灯这两款产品,就撑起了公司超过一半的营收,足见其在核心业务上的专注与实力。
然而,企业要想更上一层楼,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光有实力还不够,还得经得起“体检”。
东昂科技第一次尝试,是在2022年9月,他们满怀信心地冲向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材料是交上去了,可关键数据却“不答应”。从2019年到2021年,公司的营收复合年增速仅为4.91%,这个数字,与创业板当时规定的20%增速门槛相比,实在有些差距。按照当时的新规,2022年营收如果不能跨过3亿元这条线,希望就比较渺茫。结果呢?非但没能实现预期增长,反而还出现了收入不涨反跌的情况。更让人揪心的是,尽管公司每年都推出不少新品,可这些所谓的“创新”,在市场和监管看来,似乎总少了那么点“成色”,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质疑。
在重重压力之下,2023年2月,东昂科技不得不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材料,第一次叩关资本市场,就这样遗憾地败下阵来。
第一次尝试受挫后,东昂科技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们迅速调整了策略,转头换了赛道。2023年7月,他们又将目标锁定在了北京证券交易所。这一次,他们撑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努力不可谓不大。然而,命运似乎又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最终还是没能跨过那道艰难的坎。
两次折戟:上市路上的暗礁密布
回顾东昂科技的两次上市尝试,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看似光鲜的资本之路,其实暗礁密布。
第一次冲击创业板时,除了业绩增速这个“硬伤”拖了后腿,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出了问题。当时,他们的产能数据竟然和环保评估文件上的数字对不上号,这种信息披露的硬伤,自然被监管部门一眼识破。想在资本市场蒙混过关?那是根本行不通的。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要求极高,任何一点含糊不清都可能成为“拦路虎”。
转战北交所后,东昂科技也对募资计划进行了调整,希望筹集2.63亿元资金,用于建设高端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这看上去是个提升实力的好方向,但问题是,如果公司内在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单凭外部的投入,恐怕也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的业绩。从2021年到2024年,东昂科技的营收就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样,始终在2.2亿元到2.7亿元之间徘徊,难以实现突破性增长。更让人担忧的是,同期公司的净利润反而从6062万元下滑到了5199万元。这业绩的“下坡路”,无疑是上市路上最大的一道坎。没有持续增长的业绩作为支撑,企业很难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新媒网跨境认为,除了外部环境,关键还在于“自家功夫不到家”。公司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产品在设计和功能上大同小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创新。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技术壁垒薄弱的问题。当我们将东昂科技的产品与那些国际知名品牌进行比较时,会发现,他们在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没有独家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很难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长久地立足。
客户扎堆,风险几何?
翻开东昂科技的账本,其实还藏着一个更大的“雷”——那就是客户过于集中。
长久以来,东昂科技主要依靠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生存。简单来说,就是为别人的品牌代工生产产品。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企业自己的品牌并没有真正做起来,大量的订单和收入,都牢牢地掌握在少数几家客户手中。根据数据披露,在2024年,实耐宝、伍尔特等前五大客户,竟然拿走了公司83.62%的收入!这相当于一家公司的“命门”,几乎完全攥在了别人手里。你想想看,如果这些大客户哪天突然减少订单,或者转向其他供应商,那对东昂科技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是任何一家志在长远发展的企业都必须警惕的。
更糟糕的是,一些老客户的订单量,甚至还在悄然缩水。这无疑给东昂科技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同行业的佼佼者,比如杰美特,人家早就开始“ODM+自有品牌”两条腿走路,通过发展自己的品牌,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增强了公司的抗压能力。这种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显然比单一依赖代工模式要稳健得多。
困在代工里的天花板
放眼全球专业移动照明的供应链,我们骄傲地说,大半壁江山都在中国。咱们的制造能力和效率,那可是世界一流的。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许多中国企业,包括东昂科技在内,却总是在“代工厂”的窠臼里打转。
东昂科技在细分领域里占有8.37%的市场份额,听起来还不错。但深入剖析就会发现,这背后支撑的,往往还是低价走量的策略。虽然规模上去了,可真正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却寥寥无几。这样的发展模式,就像是给企业自己画了一个天花板,想要突破,难上加难。
新媒网跨境预测,跨境电商的红利期早就过去了,现在拼的,是真刀真枪的“真本事”。过去的模式可能还能混口饭吃,但面向未来,如果东昂科技还跳不出ODM的圈子,还不能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有所突破,那么就算再冲击十次IPO,恐怕也难免会再次栽跟头。
东昂科技的这一案例,无疑给所有正在积极出海的跨境企业敲响了警钟:上市,绝不是企业发展的终点站,顶多算是一个重要的加油站。想要真正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赢得长远发展,还得靠企业自身过硬的实力——核心技术必须过硬,自有品牌必须响亮,而最重要的,是抗风险的内功,要练到家。
它能不能从一个传统的“代工厂”成功变身“品牌王”,实现华丽转身?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光靠在原地等风来,等政策红利,那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主动作为,自己造船、自己掌舵,才能渡过资本市场的层层巨浪,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跨境电商企业,想要敲开资本的大门?在盯着报表上的数字之前,更应该先扪心自问:我们的内功,到底练得怎么样了?核心竞争力够不够强?品牌故事能不能打动人心?这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