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万华裔科学家离美归国,中国科研吸引力超乎想象

2025-06-07前沿技术

Image

最近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顶尖科学家正在加速"回流"中国。说实话,这个现象背后,竟藏着意想不到的推手——美国自身政策的变化。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西湖大学解剖教学中心主任张晓明教授的一席话点破关键:"美国这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位在贝勒医学院工作三十余年的学者直言不讳:"美国科研的半壁江山靠国际学者支撑,中国力量尤为关键。"

科研人才争夺战早已打响
当特朗普政府收紧签证政策、削减科研经费时,中国实验室的灯光正彻夜通明。西湖大学的宇宙飞船状塔楼在杭州拔地而起,实验室里穿梭着管坤良、程建军等顶尖学者——他们放弃了密歇根大学的教职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荣誉,选择回国深耕。
杭州西湖大学主教学楼裡展示的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肖像

普林斯顿大学谢宇教授团队的研究数据更令人震动:2010-2021年间,近1.25万华裔科学家离美归国,其中过半集中在特朗普执政后期。连前哈佛教授查尔斯·利伯这样的非华裔学者,也在遭遇司法纠纷后转投清华门下。

历史的反转正在上演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吗?赴美学者会小心翼翼收集一次性试管带回国内复用。饶毅教授回忆这段往事时,实验室的冷冻电镜正嗡嗡作响——这位北大神经生物学家亲历了从"仰视"到"并跑"的三十年巨变。

变化早有预兆。当美国STEM领域博士学位近20%由中国留学生获得时,归国潮已在悄然酝酿。政府"千人计划"的橄榄枝,清北浙大跃居全球前列的学术实力,让海归比例从曾经87%留美的高点逐步回落。

但暗礁始终存在
新媒网跨境注意到,陆五元教授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这位蛋白质化学家因所谓"未披露中国合作"被迫离开工作20年的马里兰大学,如今在复旦实验室重拾试管时坦言:"经费削减可能成为压垮很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现实的阻碍来自双向壁垒:中国学者频频被拒签国际会议,美国德州甚至禁止公立院校员工访华。而在国内,饶毅教授点出更深层矛盾:"资金投入重要,但破除论资排辈、建立真正的学术评价体系才是关键。"
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左)在实验室裡看学生做研究,摄于上週五

十字路口的抉择
32岁的人工智能研究员符天凡的选择或许代表新生代科学家心声。去年他离开伦斯勒理工学院加盟南京大学,直言:"国内科研生态的进化速度超乎想象。"当他在南京实验室调试算法时,窗外的梧桐树荫下走过抱着文献的各国学子——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年轻面孔。

新媒网跨境建议关注这个现象:人才流动本质是科研生态的晴雨表。西湖大学给国际学者开出的薪资已比肩常春藤,而清华为外籍教授定制的公寓正迎来新主人。当北京中关村的咖啡厅里混杂着英语、法语和中文的学术讨论,某种质变正在发生。

不过真正的考验或许刚刚开始。正如那位在复旦实验室擦拭仪器的陆教授所说:"最终留住人才的,不是对抗性的政策,而是自由的学术空气。"当南京大学的符天凡凌晨走出实验室,抬头看见与波士顿别无二致的星空时,他更在意的是明天能否顺畅下载国际期刊的最新论文。

新媒网跨境预测,这场人才迁徙将重塑全球创新格局。当西湖大学的宇宙飞船塔楼亮起夜灯,它照亮的不仅是杭州的云栖小镇,更是一个国家在科技长征路上的新足迹——这条路没有捷径,但开放包容的姿态,终将吸引更多同行者。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https://nmedialink.com/posts/2914.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文章探讨了近年来顶尖科学家加速回流中国的现象,分析了美国政策变化、中国科研环境改善及全球人才竞争格局,指出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发布于 2025-06-07
查看人数 1100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