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严打关税欺诈:4200万美元逃税案判5年,举报可获30%奖励
随着全球关税水平持续攀升,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部分进口商为降低成本不惜铤而走险。新媒网跨境获悉,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及司法部(DOJ)近期多次强调,将严厉打击关税欺诈行为,这已成为当前贸易监管的重中之重。
高关税催生违规动机
当进口关税达到高位时,部分企业开始通过非常规手段规避税费。商品错误归类、进口货物低报价、虚构转运路径等操作在业内时有发生。新媒网跨境注意到,2018至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就出现过将中国产商品改标"越南制造"的典型案例。这类产地"洗白"行为不仅误导海关监管,更直接规避了中国商品特有的高额关税。
执法力度持续升级
美国司法部刑事部门负责人马修·加莱奥蒂(Matthew Galeotti,美国籍)在2025年5月的政策备忘录中,已将关税欺诈列为白领犯罪重点打击对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司法部已将关税欺诈纳入企业举报奖励试点计划范畴。实际上在政策出台前,佛罗里达州已有夫妇因逃避4200万美元关税被判近五年监禁,彰显了执法决心。
海关采取零容忍政策
虽然CBP尚未发布正式政策文件,但其公开表态已传递明确信号。2025年5月,该机构向制药行业发出警示,强调低报货值属于贸易欺诈。其官方社交账号更直接声明:"任何违反美国贸易法规的主体都将被彻查并严惩"。
常见法律风险解析
根据美国司法实践,关税欺诈可能涉及多重法律风险:
- 商品虚假归类
- 关税少缴漏缴
- 走私违法行为
- 报关材料造假
- 跨境电汇欺诈
- 违反经济制裁法案
违规者将面临罚款、监禁及资产没收等复合型处罚。
举报机制催生监管网络
《虚假申报法案》的应用延伸至关税领域后,形成独特的"反向追责"机制——即针对企业为逃避应缴税费实施的欺诈行为。该法案规定违规者需支付三倍赔偿金,且每次报关都可能被认定为独立违法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举报激励机制正在重塑行业监管格局。企业内部员工或竞争对手若掌握逃税证据,可通过《告发人诉讼》代表政府提起诉讼,最高可获得赔偿金额30%的奖励。2024年威斯康星州某举报人就曾获140万美元奖金。
企业合规建设正当时
新媒网跨境认为,当前环境下建立完善的进口合规体系尤为关键。建议企业从三方面着手:
- 定期审查供应链各环节,确保原产地证明、商品估值等文件真实有效
- 建立内部举报通道,主动发现并修正违规操作
- 发现同业违规行为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向监管部门反映
国际贸易领域资深从业者王海涛向新媒网表示:"合规成本远低于违法代价,企业应建立全流程风控体系。特别是对跨境电商业态,商品归类与价值认定更需要专业团队把关。"
随着全球监管协作日益紧密,关税合规已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坚守法律底线,方能在国际市场行稳致远。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