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绿标:销量已死!暴增12%销售额!

2025-08-28Amazon

Image

亚马逊气候友好绿标CPF认证,正悄然成为跨境电商领域的一股新潮流,其重要性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提升。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近期亚马逊已将这项“Climate Pledge Friendly”气候友好绿标正式纳入其全球服务商网络(SPN)的范畴,这无疑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绿色发展,已然成为亚马逊平台战略布局中的重中之重。

卖家们敏锐地察觉到,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调整,而是亚马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指征。大家都在猜测,平台是否会进一步提升气候友好绿标在各项运营指标中的权重?答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肯定。

根据亚马逊内部最新数据,全球已有超过1亿用户从购买传统商品转向选择那些带有气候友好绿标的产品。更令人瞩目的是,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仅在美国市场,就有超过3400万消费者购买了至少三种以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商品。这些数字充分说明,消费者对绿色、可持续产品的认可度与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正是这种强大的消费者驱动力,促使亚马逊平台更加看重CPF绿标的合规性,也预示着其在未来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回顾过去一年,不少卖家都深有体会,亚马逊对BSR(Best Seller Rank)算法进行了重大升级,新的排名逻辑不再是单一的“销量为王”。比如,一位月销能达到3000单的耳机卖家,其产品排名却从原来的Top 30滑落到百名开外;而另一位家居类卖家,仅仅因为退货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曝光量就直接被砍掉了四成,即使投入双倍广告预算也难以挽回颓势。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系统对多个新指标敏感加权的结果。

到了2025年,我们发现BSR算法的核心升级更加明确,销量已经不再是决定产品排名的唯一要素。

首先,转化率的权重被大幅提升至30%。平台现在会通过“加入购物车率”和“下单转化率”等关键行为指标来综合评判产品的真正质量和吸引力。这要求卖家不仅要吸引流量,更要注重优化产品详情页、价格策略和客户体验,确保流量能有效转化为订单。高质量的Listing,配合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完善的售后,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其次,退货率被正式纳入了负向惩罚机制。这意味着,如果你的产品退货率每高于行业平均值1%,排名权重就会相应下降2%。高退货率不仅增加了卖家的运营成本,也反映出产品质量、描述准确性或用户预期管理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亚马逊希望通过此举,鼓励卖家提供更优质、更符合描述的商品,减少资源浪费。

再者,广告ROI(ACoS)被系统动态监控。现在,系统更倾向于推送那些ACoS低于25%的商品。对于那些未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卖家来说,可能会发现广告点击成本上涨30%,但转化率却反而下降,这无疑给广告投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平台在鼓励卖家高效利用广告预算,而非盲目烧钱。

此外,用户停留时长也成为了重要的排名加权项。如果消费者在你的产品详情页停留时长超过90秒,产品排名权重就能增加约15%。这表明亚马逊希望卖家能提供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比如高质量的图片、视频、详细的产品说明和FAQ,让消费者在页面上停留更长时间,更全面地了解产品。

更值得卖家关注的是,亚马逊官方已经确认,未来的BSR算法将进一步纳入气候绿标认证加权和知识产权合规性等新指标。拥有CPF气候绿标认证的产品,其排名权重预计将提升10%,年销售额平均增长12%。随着全球消费者对环保诉求的日益关注,这些绿色标签正成为决定产品是否被系统优先分发、获得更多曝光的关键变量。

新媒网跨境获悉,早在去年底,亚马逊就已经在卖家后台增加了“永续发展”模块。今年,这一模块的数据展示将更加详细,能清晰地揭示CPF绿标为卖家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权重的提升,无疑让CPF绿标认证的合规性变得空前重要。

今年在绿标认证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认证方向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碳中和认证。现在,大家更关注可持续材料认证项目,比如GRS(全球回收标准)、RCS(回收声明标准)、RWS(负责任羽绒标准)等。简单来说,就是认证的焦点转向了供应链环节,从原材料端就开始获得相应的认证。这种“从源头抓起”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无疑更符合欧美市场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理念和要求。

对于那些拥有自有品牌和走精品路线的卖家而言,在供应链层面实现绿色合规,相比单纯进行碳中和认证,不仅能节省30%-50%的成本,同时也将大大加快品牌在本土市场获得认可的速度。

以GRS(全球回收标准)为例,GRS认证不仅对产品的环保等级有更高要求,它还会全面评估材料的回收比例、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可以说,在过去几十年里,一个工厂或品牌如果能获得这项认证,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进入美国等西方国家供应链体系、乃至线下零售商的“门票”。这不仅是环保的承诺,更是企业实力和责任感的体现。

那么,很多卖家可能会有疑问,GRS认证究竟是按照店铺营业执照来认证,还是按照品牌进行认证呢?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普及一下GRS的认证逻辑。整个供应链可以基本分为四个环节:原材料供应方、成品工厂、贸易商以及品牌方。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前一个环节的认证是后一个环节获得该认证的重要依据。只有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满足GRS的要求,才能被认为是绝对合规的路径。

对于我们跨境卖家来说,通常既是贸易方,也可能是品牌方。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品牌层面的GRS证书,才是获得亚马逊绿标的真正“通行证”。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卖家拥有一个店铺,但旗下有多个品牌,这些品牌需要分别进行认证吗?答案是:不需要

那反过来,如果一个品牌在多个店铺中销售,每个店铺都需要单独认证吗?答案同样是:不需要

充分了解亚马逊的规则以及认证机构的逻辑,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帮助卖家节省高达50%的认证成本。一张符合要求的证书,完全可以解决上述多个品牌或多个店铺的认证问题。当然,对于那些拥有多品牌多店铺的卖家,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匹配,找到最合适的路径。

另外,一个常困扰大家的问题是,供应链上的工厂是否也需要获得GRS认证?很多卖家希望供应链能够合规获得GRS认证,但又希望能节省成本。这里新媒网跨境建议,大家可以考虑与工厂进行“联合持证”的方式。这种方式既能有效解决合规性问题,同时相比工厂和贸易商分开持证,成本可以降低约30%,是一种非常值得考虑的策略。

事实证明,绿标商品带来的“增长飞轮”效应已经得到了多平台的认可。除了亚马逊,包括沃尔玛(Walmart)和特姆(Temu)在内的全球知名电商平台也纷纷上线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就推出了“Built for Better”计划,通过“For You / For the Planet”(为你/为地球)两个图标,并联合36项权威认证(如GRS、Energy Star等),为消费者筛选出真正环保的产品。这个“Built for Better”计划会直接在产品页面上打上专属标签,并且在网站首页、搜索结果页以及“Buy Box”中给予这些产品额外的权重加持。

这无疑意味着,一张全球通用的绿色通行证,一次投入,却能在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复用,大幅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如果您的产品同时在沃尔玛、特姆等平台销售,获得相应的绿色认证,将直接为您带来多重效益,降低综合运营成本,真正实现“一证多用”的价值。

在绿色合规的道路上,专业的服务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以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为例,碳企通(CarbonPass)凭借其超过10年的供应链认证行业经验,已经成功帮助上千家知名品牌获取了气候绿标认证。这些标杆企业包括了韶音、乐歌、顾家集团、石头科技、追觅、纳思达、亿色、英格威等国内顶尖的制造和科技品牌。

此外,碳企通自主研发的碳核算系统,已获得了6项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并得到了德国莱茵TÜV NORD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互认。值得一提的是,碳企通今年还正式获批成为TCP专业服务商。TCP,即“The Climate Pledge”,是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和“全球乐观主义”组织于2019年共同创立的一项全球性倡议,而Climate Pledge Friendly绿标正是TCP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已有565个品牌加入了这项宏大的计划。

像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通常能够为品牌提供一站式的绿色合规支持,开辟高效直通车。他们拥有专家团队,提供一对一的专属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通过CPF审核。同时,他们也擅长为客户提供合规且成本最优的解决方案,通过专业的路径建议,确保在不影响卖家店铺关联性的前提下,避免走弯路,让品牌更顺利地开启绿色消费品时代。

拥抱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全球电商大潮下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跨境卖家来说,这不仅是响应国际环保号召的责任,更是赢得全球消费者信任、提升品牌价值、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0365.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亚马逊将气候友好绿标纳入全球服务商网络,绿色发展成战略重点。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增长,促使亚马逊更重视CPF绿标合规性。BSR算法升级,转化率、退货率、广告ROI、用户停留时长和气候绿标认证均影响排名。沃尔玛等平台也推出可持续发展计划。卖家需关注GRS等可持续材料认证,拥抱绿色发展趋势。
发布于 2025-08-28
查看人数 1620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