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游客暴增310万!消费缩水40%,微信支付逆涨138%
盛夏的香港街头,热浪裹着人潮。拖着行李箱的内地游客回来了,但箱子里不再是塞满的奢侈品包装袋,而是相机、遮阳帽和一双双准备丈量城市的鞋。
新媒网跨境获悉,2025年5月访港内地游客冲上了31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涨了近20%,差不多恢复到2018年同期的八成。数字是回暖了,可熟悉的“买买买”场景却淡了。那个拖着空箱子来、塞满箱子走的“购物天堂”印象,正在被另一种热情覆盖。香港,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变——从“购”到“游”。
攻略里的香港,活色生香
现在去香港前刷小红书找攻略,成了内地游客的标准动作。搜索框里敲下“香港旅游”,“一定要……”成了热门前缀:“一定要尝”“一定要拍”“一定要逛”。富豪雪糕车的甜筒,转角烘焙店的蛋挞,攻略里的图文领着他们钻进巷弄深处,寻找地道的港味。连本地茶餐厅都学精了,社交媒体成了新招牌。
精心规划的路线串起了记忆里的香港:闪烁的霓虹灯牌,窄窄的街道,标志性的红色出租车。黄昏时分的坚尼地城海边剪影,双层巴士掠过夕阳的“港版落日飞车”瞬间,成了相机里最抢手的收藏。对香港的喜爱没变,只是表达方式换了天地。
热情没退,但打开钱包的手势,明显谨慎了。以前挤满奢侈品柜台、抢购最新款电子产品的盛况少了。为什么?
价格是最实在的考量。两地的价差格局悄悄变了。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得益于内地的补贴政策,连iPhone这类曾经的“港购硬通货”,在内地买有时反而更便宜。一个有趣的反转出现了:一些港人开始拿着WeChat Pay HK(微信港币钱包),北上深圳扫货。内地游客也精明了,行前比价成了必修课。
购物渠道的拓宽更是关键。过去,行李箱里总塞着帮亲友代购的清单,沉甸甸的。现在?动动手指,电商平台啥都有,直送到家。箱子空了,心却更自由了,留给香港独有的风味,或是真正划算的特色手信。
昔日红火的深港“职业代购”也大幅收缩。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过夜游客的锐减。2024年约1920万人次,比2019年的高峰2750万,跌了近三成。专门来“一日购物游”的需求,真的淡了。反观过夜游客,数量只比之前降了8%左右,深度游在稳稳回升。但无论住不住,掏钱确实更谨慎了。过夜客日均花费从6000港币左右降到5000上下,不过夜游客的人均消费更是从2200港币滑到1300左右,缩水近四成。
钱花哪儿了?体验为王
时间和预算,更多地流向了舌尖和眼睛。吃一顿地道的茶餐厅,打卡一个网红机位,看一场维港灯光秀。这些体验本身花费有限,却构成了旅程的高光时刻。这对习惯了游客大手笔购物的香港零售业,是个新课题。人回来了,怎么让消费额也跟着回来?怎么提升人均消费?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有意思的是,微信支付的交易额却在逆势猛涨。数据说话:2025年五一黄金周,内地游客在港用微信支付的规模,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飙升138%,使用人数更是接近之前的三倍。
微信成了内地游客的旅行百宝箱。出发前,用它查攻略、组队、领优惠。像“微信支付全球有礼”小程序的组团优惠就特别火,三五好友凑一起,消费累积能解锁更优汇率和满减券。“满一万减三百”不稀奇,甚至有人分享用券低价抱走名牌包的惊喜。精打细算,组团薅羊毛,省下的钱也是旅途乐趣的一部分。
这种习惯的转变,对香港商家是把双刃剑。社交媒体和移动支付像无形的线,精准连接着游客和本地服务。跟不上这节奏,不懂用社媒发声、没接入便捷支付的店,可能就抓不住新一代游客的心。
说到痛点,香港的红色出租车让内地游客又爱又恨。爱它是港味的象征,恨的是那句常遇的尴尬:“点解唔收微信支付呀?”(为什么不收微信支付?)新媒网跨境建议,本地中小商户,特别是的士司机,拥抱移动支付是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个“恨”,各方也在努力。比如,通过简化流程、免除手续费等措施,鼓励的士司机用上移动支付。去年以来,光是微信支付和WeChat Pay HK,通过自营“收款码”和与八达通、WonderTaxi等合作,就覆盖了超2万名司机,处理的内地游客交易暴增近4倍。中小商户自助开通的数量,更是比去年激增近8倍。
红色出租车,绿色铁皮大排档,这些画面刻在内地人对香港的集体记忆里。新媒网跨境预测,社交媒体和数字支付,正在无声地重塑香港旅游消费的每一个场景,也必将加速整个行业的革新。
不可忽视的“港漂”力量
除了匆匆过客,还有一群扎根香港的内地人——“港漂”,他们同样是本地消费市场不可小觑的生力军。
数据表明,香港约750万常住人口中,近三成、约230万生于内地。他们通过优才、高才计划、求学或单程证等途径来港,很多是收入不错的专业人士。整体消费力强劲,某些领域甚至超过本地居民。
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本地街坊很不一样。
获取服务,他们偏爱电子平台。不少港漂粤语不太灵光,“识听唔识讲”(听得懂不会说),手机点餐、线上预约更自在。
信息获取和社交,他们更依赖内地生态圈。微信、小红书、抖音是他们的主阵地。微信群是港漂们最重要的信息枢纽和互助站,找工作、找房子、孩子上学、周末去哪玩,好友群里一分享,全搞定。今年春节,光是与某运营商合作的微信红包活动,发送次数就破千万,活跃度可见一斑。
社交分享撬动优惠,他们玩得最溜。“好友助力”这类裂变式优惠,在港漂圈子里传得飞快,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消费选择。
小程序更是他们的心头好。星巴克、大家乐这些连锁店,海洋公园这样的景点,纷纷推出小程序。点餐、买票、查路线,微信小程序正快速渗透进香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25年5月相比去年同月,香港地区小程序的交易笔数翻了一番,日活跃用户涨了五成左右,习惯已经养成了。
无论是短期游客还是常住港漂,都在把熟悉的数字生活模式带进香港。这种趋势,对本地零售业是冲击,更是转型的契机。商家需要看清风向:新一代消费者看重体验,玩得转数字工具。
抓住窗口期,升级体验
怎么办?新媒网认为,路有两条。
一是紧扣“体验”核心。别再只盯着游客的购物袋,得琢磨怎么提供更丰富、更有记忆点的场景消费。善用内地社媒平台做精准推广,玩转社交裂变、微信红包这些工具,把线上的热闹引到线下店里。
二是拥抱数字生态。主动接入内地游客和港漂习惯的支付工具,扎进小程序生态圈。小程序能搞定预约、点单、发优惠,既服务好港漂的日常生活,也让游客即来即用,提升到店率和满意度。
嗅觉灵敏的商家已经在行动。今年7到8月,WeChat Pay HK将全力支持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办的“香港开心购物节”,通过平台向游客大派优惠券。预计将有超百家商户参与,派发的礼遇总值高达10亿港元。
三年沉寂后,香港终于盼回了内地客流的暖意。但这波潮水的“水质”已不同往昔。它不再只是购物的洪流,更融入了对深度体验的渴望和高频的数字互动。这对香港零售和旅游业,是挑战,更是转型升级的宝贵“窗口期”。只有敏锐捕捉消费变迁的脉搏,用数字化工具打磨服务体验,才能真正抓住回暖的机遇。让昔日的“购物天堂”,蜕变成未来的“体验天堂”,为香港经济注入持久的新活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Amazon Fire TV Stick HD (newest model), free and live TV, Alexa Voice Remote, smart home controls, HD streaming
$ 24.99

Amazon Fire TV Stick 4K (newest model) with AI-powered Fire TV Search, Wi-Fi 6, stream over 1.8 million movies and shows, free & live TV
$ 29.99

Amazon Fire TV Stick 4K Max streaming device (newest model) with AI-powered Fire TV Search, supports Wi-Fi 6E, free & live TV without cable or satellite
$ 39.99

Amazon Echo Show 5 (newest model), Smart display with 2x the bass and clearer sound, Charcoal
$ 64.99

Amazon Kindle 16 GB (newest model) - Lightest and most compact Kindle, now with faster page turns, and higher contrast ratio, for an enhanced reading experience - Black
$ 76.4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