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1.5%警报!跨境小包惊魂,2025出海已是必选项!
春节的第一个周末,我前往成都办事,顺便逛了逛东郊记忆,感受了一下春节后的经济氛围。街头巷尾的喜气洋洋尚未完全散去,但细细观察,也能捕捉到经济脉动的微妙变化,这些变化,或许正悄然塑造着我们未来的生活图景。
01 国内经济观察:线下商业的韧性与全球贸易的新考量
(一)商场里的冷思考与生活成本的微涨
春节期间,我去了成都的几家大型商场,比如龙湖天街。这里依然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尤其是餐饮区和体验式消费区域,更是人气鼎盛。然而,当我走到一些传统零售品牌的收银台前,却发现排队购物的顾客寥寥无几,真正提着大包小包离开的人也少了许多。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在太平洋百货企划部实习的日子,那时候还没有电商后台数据分析,入门零售第一课就是站在门口数提袋率,真实感受消费者的热情。那时,一个小小的化妆品袋、一个服装品牌的大购物袋,都承载着满满的消费动力。
如今,多数消费者似乎更倾向于“逛”而非“买”。许多知名运动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专柜,店员们不再忙于接待顾客,而是纷纷拿起手机,通过直播镜头向线上消费者推荐商品,努力吸引线上流量。这反映出线下销售确实面临不小的压力,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成本却在不知不觉中上升。国产动画电影《哪吒》票房成绩斐然,彰显了文化消费的活力,但咖啡豆的价格上涨,让一杯瑞幸美式也悄然涨到11元。黄金价格的持续攀升,更是让许多人感叹消费品与投资品之间的此消彼长。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广袤,但人均资源确实有限,这是从小就深植在我们心中的观念。最近和父母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的岁月,让我不禁思考,在全球经济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变化的当下,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供给,让人们生活更加富足?
(二)全球贸易新格局下的策略考量
新媒网跨境获悉,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国际贸易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一方面,对加拿大和墨西哥采取了相对缓和的态度,延缓了25%的关税征收;另一方面,对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宗商品加征了10%的关税。从历史经验来看,贸易壁垒的设置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两败俱伤。然而,在国际贸易博弈中,各方都明白,当一件成本10元的商品被加征40%关税后,如果完全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其价格将升至14元。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销量,我们国家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内部消化成本,在销售终端尽量不涨价或只微幅上涨,将大部分成本压力内部承担。这样一来,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就可能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根据测算,这可能对我们全年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面对这种外部压力,我们国家采取的反制措施显得颇为谨慎,实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以退为进”策略,旨在为未来的谈判留下更多空间。这其中也反映出,面对全球市场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自身经济结构,提升内需,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三)跨境电商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短短三天内,跨境电商行业就经历了政策上的“过山车”。先是外媒报道美国计划对跨境小包征税,并取消低于800美元的免税豁免政策。消息一出,我们这些小微跨境商家都如坐针毡,生怕另一只靴子随时落地。但随后,美方又撤回了这一指令,表示包裹运输服务商仍然可以接收免税包裹。这种政策的反复变化,无疑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一些嗅觉敏锐的跨境电商平台,比如Temu和Shein,早在半年前就预见到国际贸易环境可能出现变化,并积极引导跨境卖家布局半托管海外仓模式,以应对潜在的风险。而我们国家也第一时间对9810模式进行了调整,明确提出“离境即退税”的政策导向,这无疑向全国的生产企业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鼓励产品走出去,只要货物出境,就能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一政策让那些提前布局海外仓的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备受鼓舞。
然而,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虽然目前来看,10%的关税主要针对大宗外贸商品,对小件跨境包裹征税由于操作难度较大而暂时搁置,但地缘政治的博弈仍在持续,小微跨境商家们依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积极应对。面对这些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比如精进供应链管理、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加强海外仓建设,用极致的效率和灵活的策略去对冲外部的不确定性。这也促使我思考着尽快前往义乌,深入挖掘供应链的潜力。
02 科技竞争:AI的现实应用与人类的创新力,中国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一)人工智能的“透明厨房”效应与创新动力
春节期间,国内一家名为DeepSeek的人工智能模型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在我看来,大语言模型(LLM)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停留在算法模型的比拼(数据训练和算力),而是更多地转向了逻辑推理能力的较量(推理机制设计和工程实现)。DeepSeek所展现出的独特逻辑链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实,不同大模型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设计者对语言和逻辑理解的独特视角。
DeepSeek和国际上一些知名大模型在底层逻辑上或许并无本质区别,但DeepSeek在用户体验上可能更加“炫酷”,能展现出更多的推理细节。这就像一家餐厅,如果把后厨设计成透明开放式,顾客在就餐时就能更好地感受到制作过程的精妙,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
我们看到,有科学家用50美元的成本训练出大模型,谷歌也发布了更先进的模型,而国际上主流的人工智能公司并未对DeepSeek提出指责,这三件事结合起来看,意味深长。外媒表面上对DeepSeek不屑一顾,但实际上却对其发展保持高度关注,这充分说明DeepSeek不仅在能力和效率上,更在商业模式上对现有格局构成了挑战。目前,所有的大模型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将强大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应用场景,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二)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前景:工具属性与人类智慧的结合
DeepSeek的出现,让全球科技界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思考。尽管目前我们尚未看到大模型在全社会生产力层面带来明显的加速迹象,但我们相信,随着2025年智能体(Agent)应用的逐步兴起,人工智能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观点,那就是人工智能终究是人类的强大工具,人类才是创新和发展的真正舵手。
这一代的人工智能,无论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还是未来可能演化出更高级的多模态模型,它们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数学求解等方面,其计算能力始终无法超越数学和统计的边界,这与人类的复杂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当前这个技术变革的前夜,硬件产业迎来了发展利好。我们期待在消费端能出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例如能够伴随我们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私人助理。或许,此刻正有某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正在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想法,即将涌现出像张一鸣、黄峥那样具有颠覆性思维的创业者。
新媒网跨境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形态,可能并非是单个独立的超级应用,而是由无数个经过精炼的蒸馏模型所组成的智能体矩阵。就像字节跳动构建的庞大应用矩阵一样,通过行业模型纵向深耕垂直领域,以算力要求横向覆盖应用行业的深度和环节,再加上行业用户生命周期的时间维度,形成一个三维精准定位的智能体应用矩阵。这种通用人工智能(AGI)原生应用,将通过自然语言、UI图形界面、API接口等多种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距离真正拥有人类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距离我们凡事都能由智能体解决的时代更是遥遥无期。人工智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我们不能将其神化。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差异性而非单纯的强大,这种差异性源于每个个体独特的经历和成长环境,而非将自身工具化。我坚信,人工智能是人类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人类自身,才是创造力的源泉和主体,而非被动的“生物电池”。
03 2025生存指南:出海、AI与稳健发展之路
(一)科技创新的区域动能
有人曾问我,为什么像DeepSeek这样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会诞生在杭州,而不是深圳?除了网上流行的那些对杭州优势的解读,我认为,在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时,那些在科技跟进方面拥有潜力的地区,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深圳的科技产业发展已趋于饱和,其人力资源效率的提升面临挑战,而杭州无论是在物理空间拓展还是劳动力资源供给上,都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如果科技仅仅作为资产的杠杆,在没有新的国民级应用出现、新的消费需求没有被大规模激发之前,资产端、供给端、交易端的多重去杠杆操作,仍然会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动态与应对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撤回对跨境小包征税的政策,看似是虚晃一枪,实则是在持续试探各方在国际贸易决策中的效率和应对策略。目前,我们国家许多出口商品的标价已经调整为“离境即退税”的净价,这使得未来在贸易谈判中,计算相应的优惠和回扣变得更加便捷。如果美国代表未来访问北京,相信不会空手而归,在关税与合作之间寻求平衡的局面,似乎正在逐步形成。
(三)国债与房地产市场的联动效应
近期,我们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已跌至1.5%,而美债收益率却创下新高,这使得美元加息延后的几率有所增加。在开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集中发力、同向发力,这表明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政策的协调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市场风向标之一的重庆,率先取消了房屋交易的两年限售政策,这预示着房地产和建筑业可能正在酝酿回暖的迹象。如果此类政策不能有效提振市场,未来国家层面很可能会进一步出台更为积极的政策措施。
以上海为例,其租售比应该已经接近一个合理的区间。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导致银行存款的机会成本降低。以前银行存款利率高达4%,而租售比可能只有1%左右,租房的收益远远追不上存款;现在存款利率只有1%多一点,相对而言,租售比的合理性就重新凸显出来。这既是资金成本持续走低的结果,也是在刚需产品和“硬通货”通胀背景下,市场供需关系重新平衡的体现。
(四)国内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与应对
我们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正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选择。美国消费市场占据全球总量的30%,而我们国家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如果我们不调整价格,销量可能会大幅减少;但如果盲目降价,又可能加速国内的通缩压力。目前,许多完全市场化的民营企业可能已经面临利润微薄甚至为负的困境。因此,政策层面需要从单纯支持生产,更多地转向支持消费,以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
国内消费市场的拉动至关重要,但政策的传导和穿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这样的“经济毛细血管”,往往难以直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企业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自救之道,提升抗风险能力。
(五)人工智能对就业和组织效率的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例如ChatGPT的普及,确实让部分白领的工作受到了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岗位消失。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力的全面进步。真正的生产力进步,应该体现在创造性劳动的增加,而大部分白领的工作,可能更多属于脑力劳动中的重复性工作或简单的管理型工作。
这一轮人工智能工具带来的信息数据化,将深刻影响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例如,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如张一鸣或黄仁勋,借助高效的信息工具,或许可以直接管理千人团队,因为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而信息的数字化则意味着权力渠道的扁平化。这也是硅谷普遍倡导“创始人式管理”模式的原因。
对于创业者而言,面对当前的技术浪潮,不应固守行业边界,更不应留恋在同一个战场上超过三个月。保持超级灵活和适应力,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行业,随时准备跨界创新,这或许是具有科技基因的小团队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
(六)春节消费数据背后的深层思考
2025年春节期间的旅游消费数据已经公布,通常春节期间的消费额会占到全年总消费的10%左右。数据显示,今年旅游人数增长了6%,旅游收入提升了7%。然而,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却未能赶上5%的GDP增速预期,甚至低于2023年春节的水平。简单计算一下,旅游人数的增长与人均消费额的相对降低,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的通缩压力。
然而,经济现象并非仅仅是官方统计数据上的数学题,更需要结合一线最真实的感知。各位朋友在刷抖音、关注官方媒体信息的同时,不妨通过观察身边的楼盘历史成交数据、日常消费价格变化等,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能相对准确地感知经济的冷暖。通缩的本质,究竟是“买不起”还是“不想买”?这是我们理解当下经济状态,判断是通缩还是通胀的关键认知。
写在最后
2025年春节的第一个周末,让我对国内经济的韧性与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内部需求亟待激发的大背景下,新媒网跨境认为,出海不再仅仅是一个可选项,它可能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深入挖掘义乌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渠道,还是积极布局北美海外仓,用“极致的精益化管理”去对冲外部风险,都是我们中国企业在全球化逆流中劈波斩浪、杀出血路的战略选择。
2025年的生存法则,正写在那些充满活力却也面临转型的商场里,写在全球贸易的关税账单上,更刻画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与对潜在通缩风险的审慎思考中。面对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要么沉溺于内部的竞争红海,要么向更广阔的深海搏击风浪——世界从未温柔,唯有那些积极适应、勇于创新的强者,方能幸存并赢得未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debt-1.5%-alarm-parcel-scare-2025-go-global.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