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重磅实验:光既是波又是粒子?爱因斯坦错了?

2025-08-02量子技术

Image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最近,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实验,再次证明了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性质,但我们无法同时观察到这两种性质。
图片说明

这项研究重现了一个关键的量子实验,并在原子层面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研究结果为理解量子力学,特别是光波粒二象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项实验对爱因斯坦提出的量子力学疑问,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众所周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中关于物理对象(包括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且这两种性质无法同时观察到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然而,这项新的实验为推翻爱因斯坦的这一观点提供了迄今为止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成功地在原子尺度上复制了双缝干涉实验,从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实验精度。通过使用超冷原子作为光通过的“狭缝”,该团队证实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其所有自相矛盾的性质,即使在最基本的量子尺度上也成立。

双缝干涉实验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进行,它展示了光在量子世界中的双重性质。当你将一束光(光子“粒子”沿着直线路径)穿过屏幕上的两个平行狭缝时,另一侧出现的不是两个简单的光点,而是类似于池塘中两个涟漪叠加的干涉图案,就像“波”一样。但如果你试图通过观察狭缝来捕捉这种神秘的转变过程,干涉图案就会消失。

尼尔斯·玻尔是爱因斯坦在这场争论中的主要对手,他将这一结果称为“互补性”,即不可能同时测量量子系统的互补性质。但爱因斯坦推测,如果用一束光照射一个由弹簧固定的极薄狭缝,单个光子会像粒子一样晃动弹簧。这样,我们就可以捕捉到光的双重性。
图片说明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将实验装置简化到单个原子的尺度,并将原子冷却到微开尔文温度(作为参考,1开尔文相当于-460华氏度或-272摄氏度)。他们使用激光将10,000多个原子排列成整齐的晶体状结构。这种高度可控的环境使研究人员能够调整每个原子的“模糊度”,或者说其位置的确定性。简单地说,一个更模糊的原子会增加光子通过时表现出粒子行为的可能性。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沃尔夫冈·凯特勒向麻省理工学院新闻解释说:“这些单个原子就像你可以建造的最小的狭缝。”凯特勒是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反复用光子轰击原子“狭缝”,他和他的团队能够记录下光子从原子狭缝散射出来的衍射图案。

不出所料,他们发现玻尔是正确的。他们越是放大观察单个光子的路径,衍射图案就越弱,这证实了我们不能同时观察到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他们还尝试关闭将原子固定在原位的激光,也就是他们装置中的“弹簧”。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在不破坏波状干涉图案的情况下追踪光子的路径。

新媒网跨境获悉,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维塔利·费多谢耶夫也向麻省理工学院新闻解释说:“在许多描述中,弹簧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表明,不,弹簧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子的模糊度。因此,必须使用更深刻的描述(如玻尔的互补性),它使用光子和原子之间的量子关联。”

有时,爱因斯坦被指责为讨厌量子物理学。但事实并非如此。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需要更多的研究,特别是在过度依赖随机性方面——但他从未完全否定其有效性。正如他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写给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那样,量子力学“当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他的直觉是它“还不是真正的……(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有很多疑问,其中许多疑问至今仍未得到解答。正如爱因斯坦-玻尔的争论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发现所表明的那样,他对物理学家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的严谨而富有挑战性的质疑,不断推动着我们对量子力学这个奇怪而自相矛盾的世界的理解。新媒网跨境认为,科学的进步离不开这种质疑和探索精神。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9266.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通过原子尺度的双缝干涉实验,再次验证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但无法同时观察到。实验结果挑战了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质疑,并为理解量子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研究在原子层面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证实了玻尔的互补性。
发布于 2025-08-02
查看人数 1323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