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儿砸300万赴美读工商管理,回国前天塌了
一场斥资百万的中产豪赌,还值不值?
领域 | 跨境制造业
01
前阵子,我陪大表姐吃饭。
吃到一半,她突然叹了口气:“你外甥啊,在美国学商业管理,快毕业了,现在开始后悔了。”
看她心情不好,我安慰她:“美国商业管理专业那不是全球最强嘛?”
“是强,也贵啊”,大表姐放下筷子,边翻微信边念:“你看,预备年(大一)他就花了五万多美元,大二、大四更贵,整整四年光学费住宿就花了三百多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吃饭、保险这些额外开销......”
我装模作样地点点头。
她继续给自己补刀:“弟弟,我钱没少花,但你知道他最近在干嘛吗?在工厂里搬箱子、清理机器、做数据录入,穿上西装挺帅,但干的活没一件体面.....”
她说完,我脑海里浮现一个画面:美国工厂内,一位戴着安全帽的中国小哥手持扳手,眼神迷茫......
当然,客观地说,美国的商业管理专业确实有名,几乎是全球行业里的“黄埔军校”,这一点,大表姐并没有否认。
比如,她提到学校课程设置很讲究,从市场营销到人力资源,从供应链管理到国际贸易,甚至编程和数据分析都要学。
但问题是,美国的商业管理教育太全面了,几乎到了一种“无所不学”的程度。
大表姐说,四年下来,外甥发现自己就像一个万金油:能做市场分析、财务规划、供应链管理,也会写Python代码……
但如果让他专攻一个领域?他既不是市场营销大师,也不是财经专家,实际上还是得从实习开始累积经验。
“因为你会一点管理,会一点沟通,会点技术,但都只是美国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你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认真考虑后,对于希望孩子成为“精英”的中国家庭来说,确实很难接受孩子在国外花巨资,却只能从基层做起。
但不论国内外,制造业都是强调“从地面做起”,你不是一毕业就能做经理,你得从生产线到质检,从物流到库存,一步一个脚印,甚至有时候还得帮忙打扫车间。
大表姐的儿子目前正在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实习,最近轮到了物流配送岗位。
她说,记得有一次,他为一个海外客户处理订单,那位客户听到他带口音的英语,愣了一下,问:“你们中国人怎么在美国工厂工作?”
他假装没听懂,笑着接下订单,但接下来的几天这位客户连续投诉,说产品包装不合规范、物流延误、服务态度问题,全都甩给他处理。
一位美国厂长私下提醒他:“你也许需要改进你的沟通方式。”
外甥在和大表姐通话时吐槽了这件事,他感到自己花了大钱学管理和沟通,却没人教他如何处理微妙的文化歧视。
大表姐很无奈,“我又能有什么建议呢......”
02
“那他现在想回国吗?”我问大表姐。
“他想回,但也怕。”大表姐苦笑着说,“你想想,我们投了三百多万人民币啊,回来当商业管理培训生,一个月工资七八千,到头来还要看上司脸色,谁能受得了?”
我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
她最后懊丧地提到:“早知道这样,当初让他去考公务员得了。”
天塌的声音似乎从这时开始响起,我明白她虽嘴硬,心里并不这么想。
因为大表姐并不希望孩子只是求稳,她当时送他去美国,目标是在国际上开拓一番事业。
回想起她当初的期望,她说:“我们家虽说没有海外业务,但至少能让孩子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吧?”
现实是,他的确在国际舞台上站住了,但不是站着“谋职”,而是从“基层做起”。
03
形势就是这样。
对于那些在美国徘徊的中国学生来说,可能更贴切的描述是:“留不下的美国,回不去的中国。”
大表姐最近又和我讨论这件事,她算了一笔账。
“孩子这几年留学,前后花了三百多万人民币。”
“这相当于我们家庭三年的净收入啊。”
我没有说话,但心中默想:这不是简单的留学,这是我们中产家庭的一场豪赌,而且结果不容乐观。
归根结底,如果我们家族有自己的商业帝国,哪怕只是规模较小的跨境业务,这种投资也有其价值。
你出资送他去美国学习,目的是为他未来接班做准备,他学成归来,不必从基层干起,而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层,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闭环。
然而,对于大多数没有这样的资源和背景的家庭来说,现实是你在美国花了三百多万人民币学企业管理,回来后可能还是得从头开始,从基层岗位攀爬。
那么,他在国内积累十年经验做了部门主管,变得了解中西文化,确立了自己的专业地位,这条路是否值得走?
现在,大表姐的解决方案变了,她建议在国内积累经验,更加接地气。
大表姐说:
现在想想,在美国花了那么多钱,如果他在国内从基层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也许更能体察到实际的商业运作。我的侄子李明,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子:李明国内大专物流毕业,最早在福州一家小型跨境贸易公司做起,从facebook广告投手、amazon平台电商,后辞职发展建立自己的独立站;通过8年多的打拼,现在公司已经发展到100多个员工,生意做到30多个国家。还上了公众号“新媒网跨境发布”的长篇专版采访。
事实证明,对于中国的中产家庭来说,在海外烧钱换取需要长时间熬过的职业道路,并不如意料中划算。国内的商业环境并不一定比美国差。
不过,对于那些已经选择留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态也许不需要那么急躁地想赚大钱。
跨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保持乐观,但前提是你是否愿意接受旅程的曲折。
是否能接受商业之路的逐渐累积,而非一蹴而就。
你愿意熬吗?
你的家庭愿意支持你熬吗?
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如果这几个问题尚无答案,那么无疑你更是在拿家庭的经济潜力去赌孩子未来不确定的成功。
大表姐最后疑虑重重地又问我:“你说,我们当初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
我稍作沉默,给了她我的答案:“也许不全错,但是对于你们的情况,寻找一条在国内先行历练,更加接地气的道路可能是更佳选择。”
因为留学的赌局,不在于你能否在牌桌上获胜,而是在你无法换桌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和适应这条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