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国贸易成本高30%?世海关组织助力,跨境电商新机遇!
随着全球贸易的日益发展,内陆发展中国家(LLDCs)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些国家在贸易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今年,国际社会在土库曼斯坦的阿瓦兹举行第三届联合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大会,旨在探讨如何帮助这些国家克服地理障碍,融入全球市场。
内陆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其贸易成本比沿海国家高出约30%,这无疑增加了其经济脆弱性,限制了其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这些挑战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地理限制、基础设施不发达以及过境线路上的程序效率低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建立强有力的合作机制,并辅以数字工具和统一的海关程序和实践。
海关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海关组织(WCO)正积极致力于弥合现有差距,支持内陆发展中国家克服系统性障碍。
海关的连接作用
现代化的运输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协调一致且高效的海关程序,就无法有效减少边境的通关难题。因此,必须重视促成因素,即流程、程序、法律框架、对人员及其管理能力的投资,以及信息技术。
海关部门的核心职责使其成为促进更顺畅、更具成本效益的过境运输的关键。他们分析运营程序、加强与边境机构的协调以及促进实时数据交换的能力至关重要。
如果这些努力与过境线路上的标准化程序和做法以及简化的担保相结合,就能减少延误并降低贸易成本。然而,仅靠技术改革是不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国是否致力于持续的跨境合作、始终如一地适用国际规则以及与私营部门进行公开对话。
此外,必须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指导走廊改善并确定投资的优先顺序,以便它们能够产生最大的影响。在世海关组织的技术专长和工具(例如,用于识别瓶颈的世海关组织货物放行时间研究,以及用于标准化和简化海关数据交换以支持高效通关决定的世海关组织数据模型)的支持下,海关部门有独特的优势来领导这些工作。
国际规范的价值
经修订的《京都公约》(RKC)为内陆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协调和现代化海关程序的强大框架。截至2025年3月,32个内陆发展中国家中有23个是《京都公约》的缔约方。然而,只有11个国家接受了《京都公约》E附件第1章关于海关过境的规定。
其余的内陆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行政能力有限、法律复杂、财政压力和相互竞争的政策优先事项等限制。对《京都公约》实际益处的认识不足也导致加入和实施的延误。
为了解决这些障碍,世海关组织与区域机构和发展伙伴密切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援助、法律指导和能力建设支持。分享成功案例、促进同行对话以及采用分阶段实施模式可以帮助建立改革所需的信心和动力。
对于内陆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京都公约》及其过境附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里程碑。它所蕴含的承诺是对高效和可预测的边境业务的一项战略投资,可以产生长期的经济回报。
世海关组织:带来工具、知识和实际影响
世海关组织拥有186个成员,其中包括32个内陆发展中国家,它创建了实用的工具来指导海关改革,包括与高效过境相关的操作程序。世海关组织的《过境指南》和《过境手册》解决了两个根本问题:什么构成高效过境,以及如何实施高效过境?
这些资源涵盖一系列关键主题,从过境担保和海关封条到风险管理和边境机构的诚信系统。结合《过境领域最佳实践汇编》,它们弥合了政策建议与现实世界最佳实践之间的差距。
仅在2024年,世海关组织就在26个内陆发展中国家开展了102项国家级活动。这些活动侧重于贸易便利化、执法、数字化转型和加强海关领导。超过75%的干预措施是根据个别国家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的,这反映了世海关组织对国家特定需求的承诺。
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参与的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实施更快的通关系统,加强风险分析,并试行数字担保。这些措施直接减少了边境延误并提高了贸易效率。一些国家还与邻国管理部门实施了一些举措,以促进和保障过境业务,例如联合开展货物放行时间研究、组织联合培训、建立区域跟踪系统和开展联合管制。
展望未来:海关成为机会的催化剂
通过国家、区域和多区域合作,世海关组织继续加强海关能力,并促进内陆发展中国家的包容性贸易。这些努力并非抽象的。通过使它们能够从全球供应链中受益,甚至在区域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直接支持世界上一些地理位置最不利的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和复原力。
在本周的会议上,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通过持续的承诺和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在世海关组织的支持下,海关部门可以成为确保内陆发展中国家不再被排除在机会之外,而是牢固地与之联系起来的催化剂。
对于中国的跨境电商从业者而言,密切关注此类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政策的动态,有助于把握未来贸易发展的趋势,规避潜在的风险,并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