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脱钩”中国:谁的末日?

2025-05-12跨境电商

Image

关税大战的阴云笼罩下,全球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同时也是最赚钱的公司之一,正在悄然加速它的“脱钩之路”。

在全球贸易版图中,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商品输出大国,而美国则是最大的商品买入国。因此,很多人将美国视为“中国最大甲方”。

但对于像苹果这样的全球性美国公司而言,抛开本土市场,中国无疑是它的“头号金主”。 仅在中国市场,去年一年,苹果就赚取了高达646亿美元的收入,这相当于一个中国电信的营收,或是三个贵州茅台,甚至六个长江电力(三峡+葛洲坝)。

这样的营收规模,在外资企业中绝对是傲视群雄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之一”。无数中国的中产阶层对苹果产品趋之若鹜,心甘情愿地为它支付高昂的溢价,并保持着极高的用户粘性。

然而,面对这个“最大甲方”,苹果的表现却并不像一个合格的乙方:稍有风吹草动,它便立刻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则,裹挟着中国的供应链企业,奔赴东南亚,扎根印度,似乎有意将中国企业的利益与本土的社会价值进行切割。

对于中国供应商,苹果长期以来都在奉行“养狼”策略,一方面,它不断压榨现有供应商的利润,将绝大部分利润都留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它又积极扶持培养二供、三供,防止主要供应商做大,威胁到自己的主导地位。

靠着中国供应商奠定了庞大的商业帝国,靠着中国市场成就了世界最高市值的公司。苹果借此瓜分了全球手机产业近一半的收入,掠夺了整个行业80%的利润。但如今,中国大陆在苹果手机零部件中所占的比例(按成本计算),已经萎缩到了惊人的2%。

这意味着,对于苹果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纯粹的商品输出地,而非制造基地。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这种策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而华为则强势反超,登顶市场第一。然而,直到今天,苹果似乎仍然没有调整策略的打算——也许除了CEO库克来华的次数变得越来越频繁之外。

1 秘籍

“Design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美国加州设计,中国组装)。

苹果能够赚取巨额利润的武功秘籍,一直都清晰地刻印在其产品的背面。

站在金字塔的顶端,牢牢掌握着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研发和营销环节,苹果将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剪刀差赚取高额利润。然后,再将这些利润投入到研发设计,或者回购股份以推升股价,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从产品到资本,苹果世界顶级商业帝国的地位长期稳固。

2024年,苹果以18%的出货量,瓜分了全球手机市场近一半的规模,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客户和产业链双重议价能力,独揽了全球手机产业80%的利润。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根据苹果去年公布的供应商资料,在其产业链中的187家核心企业里,中国大陆共有45家,加上台湾、香港的企业,总数达到91家,占比接近一半。

庞大而完备的中国电子工业体系,以及全球数量最多的产业工人,是苹果商业帝国的关键根基。

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隐藏着血淋淋且极为隐秘的“剪刀差”:苹果2024财年的净利率高达24%,相当于每卖出1000美元的手机就能净赚240美元;而中国果链22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率却只有4%,两者相差了整整5倍之多。

其中,净利率超过10%的,也仅有水晶光电、兆易创新、中石科技三家,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供应给苹果的价值量相对较低。例如,兆易创新也在为iPhone提供Nor Flash芯片,但其价值含量远不及三星、SK海力士的存储芯片。

在一台iPhone 15 Pro Max中,美系零部件所占的比例(按成本金额计算)约为33%,韩国为29%,日本为10%,中国为9%,而中国大陆则已经萎缩到了2%。考虑到印度生产的iPhone 16系列占比将会增加,中国大陆零部件在新款苹果产品中的占比只会进一步降低。

中国厂商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它们只负责代工、组装、连接器、玻璃面板等低价值环节,因此也难免会被苹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5家大陆供应商,几十万名产业工人,只能分食其中的2%,相比苹果在中国庞大的收入规模,这个比例显然是不够看的。

对于中国果链企业来说,苹果既是蜜糖,也是砒霜。

苹果以“产业盟主”的身份,一手扶持果链公司,另一只手却不断培养备胎,扶持二供三供,以防一家独大挑战自己的话语权。为了能和苹果达成合作,果链企业不惜斥巨资购买苹果“钦定”的设备,每年耗费大量资本开支,以维持苹果严苛的良品率和技术标准。

据说,在2009年8月,富士康因为一个小零件的成本控制未能达到苹果的要求,苹果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通电话就直接打给了郭台铭,连带让鸿海原定的接班人蒋浩良贬为董事长室特助。

果链企业“苦苹果久矣”,却也因为稳定而深度的绑定关系而无可奈何。欧菲光、信维通信、东山精密、欣旺达、瑞声科技等企业都曾被苹果重伤。

2 腾挪

2023年,库克在参观完立讯精密的工厂后向媒体表示:“苹果95%的产品仍在中国生产、制造和组装。”

然而,随着形势急转,库克立马调转船头。以“链主”身份,裹挟果链企业下南洋。其规划到2025年把印度苹果的制造占比提高到25%。

根据苹果公布的全球工厂分布,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越南仅有15家苹果工厂,两年后就上升至21家。如今,越南的苹果工厂已经达到了35家,为其生产iPhone、AirPods、iPad、HomePod mini、MacBook等设备。

这其中,富士康、歌尔股份、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等国内企业纷纷南下越南设厂,以满足苹果的直接要求。

印度则是iPhone全球转移最重要的下一站。早在2016年,库克就曾在印度之行中表示,希望将现有的苹果生产线和服务搬到印度市场。塔塔集团在收购纬创工厂后,于2023年正式入籍“果链”,成为第一家进入iPhone组装序列的印度本土公司。

曾有相关人士透露,苹果计划在2-3年内,于印度每年生产超过5000万部iPhone,未来还将持续增加,未来将承接苹果四分之一的生产量。

最新消息显示,苹果计划最快于2026年生产美版iPhone。为此,塔塔需要在今年将产能从3500万部/年提升至近7000万部,相当于再造一个“郑州富士康”。

富士康、和硕等中国供应商迅速响应,扩大在印度的投资规模。富士康在班加罗尔斥资26亿美元建设的新工厂,即将启动首条生产线,其生产的iPhone 16系列也将很快发货。

相比中国,印度的关键零部件如摄像模组、声学器件、OLED面板等高度依赖进口,为此,苹果期望富士康、和硕等企业在当地建设元器件工厂,目标在2025年底前将本地采购率提升至50%。

从iPhone全球产能分布来看,印度四年间从1%上升到14%,中国则从98%萎缩到85%。

在这其中,最受伤的莫过于郑州。得益于郑州富士康,河南长期位居“中部外贸第一省”的宝座,这家世界电子代工巨头曾占据河南一半以上的出口份额,现在却不得不面对人为制造的产能和就业岗位波动。

由于苹果不断推进的产能转移,2024年上半年,河南的手机出口额同比下滑49.1%,全省少出口了1257万部手机,郑州手机产量(2023年)甚至不及2014年峰值的一半。这也直接导致2024年上半年郑州进出口总额下降超过20%。

面对强势的苹果,中国企业乃至庞大的中国市场,却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长期处在被动弱势的地位。富士康的净利率只剩下2.5%,立讯精密的净利率也从11%腰斩到了5.4%。如今,苹果挥师南下,或许很多企业还能在海外获得收益,但类似河南富士康这种需要解决大量就业人口的企业,就只能被无情地抛弃。

3 反噬

去年3月,库克在自己的上海之行中这样说道:

苹果和中国供应链是非常融洽的双赢关系,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

但在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当库克被问及中美关税问题时,他欲言又止,随即转身就走。

一方面,苹果受到舆论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和施压;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中国拥有最为完备且高效的产业集群,库克不得不暂时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但在暗地里,苹果的供应链结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这种拧巴的局面对于苹果来说影响不小——缺乏中国供应链的支持,其在汽车、AI等新战略方向上进展迟缓,而中国市场的再次洗牌,则是一个更加隐性、规模更大的潜在危机。

苹果在华最核心的竞争对手华为,在经历了5年的极限施压后浴火重生。今年一季度,华为以19.4%的市场份额拔得中国市场头筹,同比增幅高达28.5%,小米增长16.5%,位居第三,而苹果的市场份额则下滑了7.7%,已经排到了第五名。

在乔布斯之后,苹果的创新日趋迟缓,折叠屏技术落后于华为、三星、荣耀。语音助手Siri的智商远不及小爱同学,被戏称为“人工智障”,消费者使用频率极低。最终,苹果不得不选择与阿里巴巴合作AI。

在苹果产业链大迁徙,以及国产手机品牌大反攻的双重背景下,果链企业正在不断降低对苹果的依赖,试图寻找苹果之外的生存之道。

“果链”巨头之一的立讯精密,曾经只是富士康的下游供应商,进入苹果供应商体系后,一跃成为一级代工厂。如今,其业务版图不仅仅局限于消费电子,还涉及汽车、电脑、连接器等领域。

尤其是,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规模已经迈入了百亿量级,营收突破137亿元,两年翻倍,立讯精密正在从电子代工厂向汽车Tier1厂商转型。而且,其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远高于消费电子,这对提升公司经营效率至关重要。

欧菲光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6年加入苹果供应商名单后,欧菲光在蜜月期急速飙升,2016-2017年创造了历史最佳业绩表现。然而,2021年欧菲光被踢出“果链”,随即一落千丈,2020-2022年三年亏损近百亿,彻底跌入低谷。

但随着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产业链的崛起,欧菲光完成了从“果链弃子”到“华为主供”的华丽转身,业绩也随之改善。

瑞声科技曾经是苹果的“第一大声学部件供应商”,在苹果的“帮衬”下,公司在2017年迎来了股价和业绩的巅峰。不过,在遭受苹果扶持的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竞争对手的“蚕食”后,瑞声科技丢掉了苹果声学第一供应商的宝座,股价一度暴跌87%。

为了扭转颓势,瑞声科技通过一系列并购,构建起集声学、光学、触觉反馈及环境感知等多业务集群,在消费电子之外,开拓智能汽车、AI眼镜、机器人等应用场景,而这些产品也基本上都在苹果的能力半径之外。

2024年,瑞声科技斩获营收273.3亿元,刷新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17.97亿元,同比增长142.7%。虽然利润不及巅峰期的1/3,但至少已经开始逐步走出低谷,逐步证明自己可以凭借制造加工能力独立生存,而不必再完全依赖苹果的订单。

而中国的消费者们,也开始逐渐对苹果祛魅,更多地接受小米、华为等国产品牌,这为供应链企业们摆脱苹果这个“唯一大客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苹果来说,这些显然都算不上是太好的消息。

4 写在最后

202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举办的台积电“首批机台设备进厂典礼”上,92岁高龄的张忠谋颤颤巍巍地说:“全球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几乎已死。”

自那时起,政治、安全、站队成为了高于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考量因素。

通常来说,企业进入另一个国家,必须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和规则,这是基本原则,特别是中国企业,对此基本上小心翼翼,四处避雷。

但像苹果这样完全以商业利益至上,将自己的产业链、目标客户群如提线木偶般随意摆布的,放眼全球都极为罕见。

甚至可以说,这种动作早已脱离了简单的商业利益思考范畴,转而成为了一种夹杂着商业利益、政治站位、文化冲突甚至于破坏动机的复杂决策体系。

值得庆幸的是,苹果供应链企业,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地”,其生产和组装价值毋庸置疑。即便是没有苹果这家公司,这些全球电子产业的翘楚企业,也必然会获得自己独立生存的空间。

中美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中美在经济商业领域的博弈乃至对抗,已然上升为国际政治经济的焦点和舆论发酵的风暴眼。在这种情况下,苹果所作出的“商业选择”,恐怕再也不会那么商业了。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文章分析了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链策略调整,包括减少对中国制造依赖、转移产能至东南亚和印度,以及中国供应商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同时提到华为等中国品牌的崛起对苹果市场份额的影响。
发布于 2025-05-12
查看人数 348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