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ky:学术社交的新蓝海还是短暂乌托邦?
Bluesky:学术社交的“蓝天”还是短暂乌托邦?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X(原Twitter)的用户活跃度持续下滑,去中心化社交平台Bluesky正悄然成为学术界的新宠。从2023年2月公开上线至今,其用户规模从300万激增至2000万,科学家群体更是快速涌入。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界的热议:Bluesky能否为学术交流开辟一片更自由、更纯粹的“蓝天”?
Bluesky的里程碑式发展
Bluesky的崛起与X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该平台基于去中心化协议设计,强调内容按时间顺序呈现,避免算法推荐对用户注意力的操控。这种“反主流”模式吸引了大量学者:截至2023年11月,其用户数在两周内从1400万跃升至2000万,科学家网络规模也显著扩大——8月时拥有30名以上追随者的“有影响力科学家”约为2万名,而近期将阈值提升至40后,这一数字翻倍至近4万。
与此同时,X平台的学术活跃度急剧萎缩。许多科学家虽保留账号,但仅将其作为引流工具,引导同行转向Bluesky。有用户将X形容为“鬼城”,凸显其核心用户流失的窘境。
学术界的“Good Boring”现象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Philipp Lorenz-Spreen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作为一名研究社交媒体与民主关系的学者,他从X转投Bluesky后感受到明显差异:“X让人沉浸于算法推送的‘信息漩涡’,而Bluesky显得缓慢甚至乏味,但这是种‘有益的乏味’。”这种“Good Boring”特质恰好契合了学术交流的需求:
平等的话语权
康斯坦茨大学研究员Joe Bak-Coleman指出,Bluesky打破了传统社交媒体的“流量霸权”:“初级研究者能与资深教授同台竞技,小账户不再被算法埋没。”争议的最小化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Jay Van Bavel对比发现,Bluesky未像X那样通过算法放大极端内容,“这里少有煽动性言论,讨论更聚焦专业议题”。纯粹的学术社区
目前Bluesky约2600万用户中,学者占比显著,而政治家、记者等群体尚未大规模入驻。帕多瓦大学研究者Manlio De Domenico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平台上的高影响力用户普遍遵循“双向关注”模式,形成了更扁平化的交流网络。
未来挑战:蜜月期后的隐忧
尽管现状乐观,Bluesky仍面临多重考验。曼彻斯特大学数字社会学家Mark Carrigan警告:“当前用户可能正处于蜜月期,商业化压力终将到来。”平台若引入广告或订阅服务,可能重蹈传统社交媒体的覆辙——通过延长用户在线时间实现盈利,进而牺牲内容质量。
此外,用户规模扩张也可能改变社区文化。随着非学术群体涌入,Bluesky能否维持现有的专业氛围?其去中心化架构虽赋予用户更多控制权,但技术复杂性可能成为普及障碍。
结语
Bluesky的兴起折射出学术界对“纯净”社交空间的渴望,但其能否真正突破社交媒体的历史循环,仍需时间检验。正如Lorenz-Spreen所言:“它现在是一片试验田,而我们既是园丁,也是实验对象。”这场社会实验的结局,或将重新定义学术交流的数字化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