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港口大拥堵!等待时间暴涨77%,跨境物流告急
朋友,最近外贸圈都在传一组数字,看得人心里直打鼓。欧洲几个大港口的船,排队等靠岸的时间突然拉长了一大截——安特卫普港的船平均要等上44小时,比之前足足多了12个小时;汉堡港那边更夸张,等待时间逼近50小时;最让人咋舌的是不来梅港,等待时间暴涨77%!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实实在在的大拥堵。
这股拥堵风,从欧洲一路刮到了南美。 赫伯罗特(HPL)的老大Rolf Habben Jansen早前就点破了关键:欧洲最大门户鹿特丹港,劳资纠纷这把火还没完全扑灭,连带产生的延误和拥堵,预估至少还得折腾六周才能缓过劲来。那边厢,南美尤其是巴西,市场热得发烫,可港口的“消化不良”问题也同步加剧了。船都堵在港口外面进不来,舱位能不紧张吗?
新媒网跨境获悉,眼下这场全球性的港口“肠梗阻”,绝非单一因素造成。航线网络像被一只无形的手重新调整过,运力的投放节奏似乎也没完全踩准市场的鼓点,加上局部地区像鹿特丹的劳资摩擦,几股力量叠加,直接把效率给拖垮了。巴西桑托斯港,作为南美的扛把子,集装箱平均停留时间虽然从2月吓人的7天多降到了5天,但这数字离“顺畅”还差得远。船在泊位的停靠时间倒是压到了1天,锚地等待时间也从2天缩到1天,可这些改善在汹涌而来的货量面前,杯水车薪。
痛点在哪?太明显了。 船期延误像多米诺骨牌,一环扣一环地倒下去。你的货堵在港口外海漂着,工厂等着原材料开不了工,仓库里成品堆成山发不出去,买家那边催命的邮件电话一个接一个。更别提那些附加成本了——滞期费、仓储费、赶工费,哪一样不是真金白银往外流?供应链这根弦,绷得快要断了。港口拥堵带来的运力紧张,直接推高了海运费,成本压力最终还是要转嫁到货主和消费者头上。这滋味,做外贸的朋友们,尤其是深耕拉美市场的,想必深有体会。
新媒网跨境建议,面对这种系统性拥堵,指望港口一夜疏通不现实。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调整策略。第一,信息要灵通。 盯紧你的船公司动态、目的港实时情况,别货都堵路上了才后知后觉。第二,节奏要打提前量。 生产计划、发货安排,多打出点富余时间,把港口延误这个变量考虑进去,别卡着死线操作。第三,替代方案得有备选。 看看邻近港口有没有分流可能?多式联运能不能用上?关键时刻,多条路就多分从容。第四,合同条款得抠细。 特别是关于滞期费、责任分担的约定,提前和客户、供应商沟通清楚,避免事后扯皮伤感情。第五,库存管理要更精细。 安全库存水平可能需要调一调,平衡好压货成本和断货风险。
新媒网跨境预测,港口拥堵这个“慢性病”,短期内恐怕难有根本性好转。全球贸易格局在变,供应链韧性经受着持续考验。对咱们跨境人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倒逼自己优化流程、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机会。把物流环节的“备胎”准备好,把信息差尽可能缩小,才能在风浪里把船开得更稳些。毕竟,货能准时、安全地交到客户手上,才是硬道理。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